宁波:一张表决票里的初心和使命

  修学校、建公路、养老托幼每年下半年,全国各级各地都会向群众征集民生实事意见,由人大代表票决确定入选名单,到来年重点实施落地。

  这项制度在2008年最初起源于宁波市宁海县。15年间,它秉持着“为民办实事”的初衷,从宁波向浙江全省、全国推广,成为人大系统一张“金名片”。

  不过,实施多年后,人们也发现票决产生的民生实事项目中真正是群众提出的偏少,反映民意不充分;人大代表全过程参与征集选定、监督评价同样不充分,票决制必须迭代升级。为此,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守正创新,作出《关于深化“四大机制”完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决定》,以全链条机制更有效践行“为民”初心。

  据《习浙江足迹》一书记载:2004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同志到湖州调研时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如何从群众十分重视、干部容易忽视的“小事”入手,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

  在他的提议和推动下,2004年10月,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明确浙江为民办实事的十大重点领域,并就民情反映、民主决策、责任落实等做出全链条制度安排。

  次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突出抓好十个方面实事”,这些项目以财政性资金投入为主,具有普惠性和公益性,原则上当年就可完成。自此,浙江每年为民办十方面实事的温暖征程正式开启。

  如何让实施的民生实事项目决策更科学?2008年,宁波宁海县出台了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当地希望进一步发挥乡镇人定职能,在力洋、大佳何两个镇试行该机制。也就是在民生实事项目形成候选名单后,由人大代表投票表决确定最终入选项目,并全程跟踪项目进展。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这一机制从乡镇推广到街道,再到县市和省级层面,并影响全国人大系统。

  2016年,省人大常委会将票决制的经验做法写入《浙江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2017年6月,宁海县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推进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做分享,当年就有全国各地80多批1300多人次前来考察学习。

  为民办实事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做到让群众参与、让群众做主、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

  当年,宁海县力洋镇的客运站破旧不堪,群众期盼新客运站多年,但因拆迁征地难以推进。当地成为首批试点之后,“改造客运站”以首位高票入选。此后,新客运站前期工作顺利完成,最终提前完工。

  民生实事要切实做到群众心坎上,最重要的是由群众提出需求。但事实上近年来社会公众对项目征集的参与度并不高,制度设计的“群众提”非常大程度上演变成“政府替群众提”。

  究其原因,常态化的征集渠道缺失,集中征集的时间窗口又比较窄、且宣传发动不够广泛,加上没有用好数字化征集平台,这一些因素叠加导致群众的获得感不强。

  在大佳何镇,“人大代表联络站”模式正在探索实施。当地将每年8月9月作为集中征集月,每月16日为常态化接待日,设固定联络站和流动联络站,人大代表将驻点听取群众意见,同时在线上开设代表意见群。

  “这一模式从2021年开始实施,已经初现成效。”大佳何镇人大主席李杰说,去年,该镇征集的线索一半以上来自群众。

  一方面,政府和人大分别搭建数字化应用平台、建立全天候征集通道,并设置代表联络站等线下征集路径。另一方面,将每年9月设为集中征集月,通过大众媒体、政府座谈会、人大实地调研等方式,提高民生实事的关注度。

  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岑建冲表示,民众参与和民意基础是票决制设计的价值原点,必须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精准设别群众关切,为谋划民生实事项目提供方向、夯实基础。

  最初,乡镇考虑到财政资金有限,只能就急就近。随着层级提升、时代推移,应当采取怎样的决策标准,各地人大走出特色路径。

  一是舍弃“带帽”项目,明确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资金为主。也就是不包括配合上级政府组织实施的项目,杜绝将原本要做的事重复纳入。

  二是设置上限、取消下限,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一般列入重点工程,不再列入民生实事;原本“投资必须300万元以上”的下限被取消,让投资小呼声大的项目也能入选。

  由于乡镇受土地、资金限制,许多需求提了多年仍然缺乏可行性。考虑全局,姜山镇有时会搭上级政府的“便车”,比如一些投资额较大的项目由区出资、镇实施,便于调动力量解难题。

  总之,各级人大要结合本地实际条件与群众急难愁盼,为项目筛选过程提供标准依据。

  而在多年实践中,人大审议决定过程往往趋于程序化,没有充分的发挥论证、筛选、决定的作用。有些人大代表甚至不了解项目的详情信息,只能象征性行使选择权,进行“打包式”投票。

  比如市人大常委会要建立与市政府会商机制,人大相关机构要在票决前将详细资料发送给人大代表,并组织实地调研考察,政府需派员听取意见,对候选项目作修改完善等。

  落选项目也有了好去处。大佳何镇、姜山镇已经尝试把不暂具备可行性或未入选的项目存入储备库。《决定》也明确,政府要建立民生实事储备项目库,与人大共同做大储备来源、培育使之成熟。

  票决制的关键是做好民意的吸纳和转化,最终取得“政府所能”与“群众所需”的最大公约数,为民办好实事。

  在民生实事中,能够正常的看到两对大小关系:全方面覆盖的大类,或是指向精准的小项;基建大投资,或是暖心小事。

  9月,大佳何镇改扩建后的中心幼儿园开学了。这项民生实事工程将总园旁的成人学校和偏远分园做置换,把540个学位全部合并,解决了生源向镇中心转移、外来子弟增长等造成的工学矛盾,备受家长好评。

  而在姜山镇,老旧小区消防设施改造在多个片区实施。这一些房屋以木结构为主、过道狭窄,曾发生几次险情。人大代表提议后,全镇范围内投入20多万元修整这些片区的消防设施,最大限度降低消防隐患。

  无论是小项还是大类,只要落在实处就能惠及群众。“大家对单一工程更可感,但大类也包括小项,尤其县级以上要系统考虑,更具普惠性。”岑建冲说,“因此,关键是要以群众获得感为标准。”

  再来看大投资与小服务的关系。浙江各级民生实事仍以交通、住房、医教、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居多,投资动辄上百万元。而借鉴上海的民生实事,开设爱心暑托班、为独居老人加装燃气报警器、推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多见这样花费不多却提升市民幸福感的暖心小事。

  多年来,浙江各地基建项目趋于完善,公共服务、精神文化类项目的需求正逐步的提升,民生实事必须跟上新需求。

  鄞州区人大常委会中河街道工委主任方毅和记者说,对比乡镇和街道就能看到这种趋势,街道的基建基础较好,民生实事中“软服务”也就更多。

  “不怕事小,送台戏、修条路都是好的;不怕事大,哪怕要建设几年、上亿元投资,我们也努力。”姜山镇人大副主席蒋优丰说。无论是大还是小,做得好不好最终都要由群众来判断,永远锚定“为民办实事”的内核。

  不过,要征集到群众的建议意见却并不是特别容易,尤其是大类项目,给监督评价环节提出了难题。

  有人大代表向记者反映,由于大类包含项目较多,难以全面当地考验查证;尤其是全局性的目标,比如“随迁子女85%就读公办学校”,无法精确验证。

  也正因此,这些年人大监督总体上还是以粗线条、程序性监督为主,难以有效跟踪。同时,目前尚未搭建公众参与监督的工作机制,在组织发动、参与渠道、民意表达、交办反馈等方面均缺少制度设计。

  评价环节也面临相同的问题。调查显示,全市仍有12%的项目未开展满意度测评,只有53%的代表参与测评。

  测评结果只能粗线条地反映总体体验,满意率的差异性不明显,37%的代表认为测评效果一般或没有发挥实质作用。

  前期,宁波市人大曾去深圳考察,发现当地在监督评价中充分的发挥人大代表作用,还可以中途叫停民生实事项目。

  如何发挥机制的激励作用?在大佳何镇,民生实事票决制数字应用平台已尝试开发了评价体系。群众可以为实施完成的民生实事点赞,也可转发至社交平台。首年试用就迎来了16万人次的点赞总数,达到很好的测评效果。

  借鉴各地经验,《决定》提出,人大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监督活动并形成报告,推动三级人大代表进代表联络站、进社区网格,持续提升代表参与率。

  在公众监督方面,将每年9月第一周确定为民生实事项目市民监督周,并实施“直播+云监督”“码上监督”等形式。而在评价环节,将开展全体人大代表满意度测评、公众满意度测评。

  习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曾提出,要使为民办实事工作长时间坚持下去并不断深化提高,重点是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实事项目的选择、决策、实施和督查、考核等所有的环节,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